中文 / English

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申怀彬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报道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来源: 河南大学纳米科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日期:2025-10-14   浏览次数:

近期,申怀彬教授与澳门大学吴嘉伟教授、王双鹏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李红博教授开展合作,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D-LED)领域取得新进展,揭示了三基色QD-LED日历老化及电场修复行为的深层机制,推动QD-LED向高端显示方向迈进。相关成果以“Electric-Healing Process of Calendar-Aged 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目前该期刊影响影子为19.0JCR分区一区上发表。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13670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D-LED)凭借其高亮度、优异的光学品质和长寿命,正成为下一代高动态显示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系统的核心技术。然而,大多数QD-LED在储存过程中会出现意外的性能衰退,即所谓的“日历老化”现象——器件电致发光性能显著下降,有源发射区产生密集暗斑,严重影响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老化器件在电场作用下的“自修复”行为:发光亮度与效率逐步恢复,暗斑区域逐渐消失。但这一过程的微观机制此前尚不清楚。


图1. 红光QD-LED的日历老化现象及电修复行为

本研究通过多种电学与光学表征手段系统揭示了QD-LED的日历老化与电修复机制。结果表明,性能退化主要源于电子注入效率的降低,具体而言,ZnO电子传输层的不规则化学降解会引入大量电子缺陷态,导致电子陷阱积累、注入受阻及激子形成效率下降。而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这些缺陷态被有效填充,从而恢复器件的发光亮度、效率与均匀性。本研究强调了电子传输层稳定性在QD-LED长期可靠性中的关键作用,阐明了电场诱导修复的物理机制,不仅为深入理解光电器件的老化与修复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实现高稳定、高效率的QD-LED器件提供了重要工程指导,奠定了未来高可靠光电器件开发的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校楠、澳门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梦薇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河南大学申怀彬教授、澳门大学吴嘉伟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李红博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澳门科技发展基金、河南省科技厅和河南大学的大力支持。

【上一篇】:Nature: 河南大学绿色InP基 QD-LED 材料与器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篇】:申怀彬教授受邀在Nano Letters创刊25周年纪念专刊发表观点文章

微信订阅号

地址:中国郑州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开封河南大学金明校区

邮编:475004 电话:0371-22687375 E-mail:Yuanban2023@163.com
研招办电话:0371-22687369

河南大学纳米科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蓝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