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学院举办的“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中原论坛”在学院216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以新时代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为核心议题,邀请了国家杰青、北京化工大学汪乐余教授,国家杰青、北京工业大学汪夏燕教授,国家杰青、北京大学白玉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孙再成教授,与河南大学师生共享相关领域内最新科研成果。论坛由执行院长白锋教授主持。
会上,汪乐余教授以“含氟纳米探针构筑及活体深度组织成像”为主题,针对当前活体成像面临的“信号弱、噪音高、穿透浅、靶向难”四大挑战,以单原子钆/铁基氢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提出“异核MRI原子”理念,勾勒出全氟化合物在磁共振造影剂领域的广阔前景。汪教授详尽阐述了课题组在“表面嫁接、共价偶联、内部封装、联合包裹”策略下优化合成多功能含氟纳米探针的研究进展,基于磁共振成像公式,通过巧妙运用顺磁弛豫增强效应,成功研发出具有高穿透深度、低背景干扰、无毒副作用的全氟化合物磁共振造影剂,为生物成像纳米探针设计与肿瘤精准诊疗开辟了崭新路径。
图1汪乐余教授作“含氟纳米探针构筑及活体深度组织成像”主题报告
江夏燕教授围绕“单细胞空间显微操作系统的构建及应用”,聚焦单细胞分析中因尺寸微小、物质含量低及成分复杂引发的取样难、检测灵敏度要求高等问题。她生动展示了课题组在超微体积、低含量样品精准操控与分析领域的多项创新成果,并对“微纳流控系统的构建”进行了重点解读。江教授详细解析了单细胞操控与分析系统中“捕获培养、操控、观察、递送取样、分离检测”各环节的前沿技术,如超薄可控温微坑阵列芯片、单细胞固定针对比分析、液流辅助湿法刻蚀实时“可视化”方法、三视野空间分辨纤维操作系统、单细胞色谱分析等,为参会者揭示了单细胞空间分析技术的无限可能与深远影响。
图2 汪夏燕教授作“单细胞空间显微操作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主题报告
白玉教授以“单细胞多维度质谱分析新方法研究”为题,直击单细胞检测中内容物少、种类多、含量低带来的高灵敏、高通量快速检测难题。她详述了课题组在新型罗丹明类MS标签开发、常压敞开式质谱(AMS)免疫分析新方法、多维度有机质谱流式细胞仪等方面的突破性工作。尤其是通过有机质谱流式细胞分析新方法,成功实现在单细胞水平对6种目标蛋白及八十余种代谢物的同时检测,为单细胞层面的高灵敏、高通量检测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决方案。
图3 白玉教授作“单细胞多维度质谱分析新方法研究”主题报告
孙再成教授以“高效电荷分离氮化碳基光催化剂”为主题,深入剖析了氮化碳这一重要材料。他从光催化反应能级及电荷动力学角度,全面展示了课题组在碳点改性氮化碳、不对称分子掺杂氮化碳反应过程机理、光诱导配体交换改性氮化碳构筑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硕果。孙教授的分享有助于参会者深入理解氮化碳形成过程中分子结构的演变,揭示光催化反应内在机制,从而深化对氮化碳类光催化剂材料改性的认知。
图4 孙再成教授作“高效电荷分离光催化剂的构建”主题报告
通过老师们的精彩分享与交流,参会师生表示获益匪浅,四位专家的精彩报告犹如璀璨星辰点亮了纳米材料的科研天空,不仅为与会者带来了最新的科研动态与前沿思考,更为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能,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繁荣与技术进步。
(文/张博阳,图/沙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