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要点
(2017.12.31)
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家发展进入新局面;河南大学入选“双一流”,学校进入新层次;也是实验室补齐短板、完善拼图后蓄势待发的一年!全体“特功人”撸起袖子一起大干,拼搏、协作,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具体工作如下:
1.深入推进实验室“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按照2016年制定的实验室“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围绕主要发展目标,集中配置资源,凝练方向、聚集队伍,加强平台建设,为2020年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平台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经过激烈竞争,获批了国家发改委的“高效显示与照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使研究平台再上新台阶!这对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科研平台水平,增强人才培养与聚集能力,更有力地促进材料、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
经科技厅两年多的遴选、考察,实验室完成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和申报工作,并经科技厅、省政府上报至科技部。
在省科技厅组织进行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评估中继2015年评估优秀之后再获优秀,继续巩固了实验室在省级重点实验室中的领先地位。
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540万元并积极推动其后续落实工作,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纳米器件平台建设全面展开,贾瑜教授材料计算工作站启动运行。
3.高层次人才培养再传捷报
继白锋教授、程纲教授分别获得2014、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之后,2017年5月,赵勇教授入选第十四批国家人才计划,成为我校第二位获此人才项目的青年学者。
白锋、程纲、赵勇、申怀彬四人入选河南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培育计划,每人获得3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实验室一直注重高层次人才培育,通过实施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把“人才培养—团队组建—平台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对遴选出的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实验室在资源配置上全方位给予倾斜,全力助推青年学者的快速成长。
4.学术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推荐蒋晓红、曾在平两位教授申报校特聘教授,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
赵勇教授和周文辉副教授获得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本年度接受6位博士充实科研队伍。有1名青年教师赴韩国开展科研合作研究,2名在美国开展合作研究的同志按时返回实验室工作。本年度有1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1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
5.继续深化“小a计划”
继续深化实施“小a计划”,2015年确立申怀彬、王永强和周文辉三人为第一批“小a计划”人选,2016年选送王永强副教授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殷亚东教授小组开展合作研究,2017年针对“小a计划”的专项平台建设陆续展开。
6.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方面继续有新突破
2017年实验室共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其中面上项目3项,联合基金培育项目1项,青年基金4项,直接经费300余万元。超额完成学校科研处设定的基金申报任务,完成度160%。
本年度共发表论文SCI论文34篇,其中SCI一区15篇、SCI二区论文1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件。以第一单位在国际顶级杂志Nano Letters, ACS Nano,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影响因子10.0以上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其中武四新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Engineering of Interface Band Bending and Defects Elimination via Ag-graded active layer for efficient (Cu, Ag)2ZnSn(S, Se)4 Solar Cells》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该杂志影响因子为29.518,研究成果对于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武四新教授主持的“铜锌硒硫硒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与李林松教授主持的“无膦法可控构筑高质量纳米晶及其光学性能”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7.研究生教育培养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加强过程管理,持续深入加强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检查、预答辩等环节的管理,2016级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2015级研究生完成中期考核。修改确定统一的毕业论文格式,提升学位论文质量。成立了实验室教学督导组,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的规范性。大幅提高研究生津贴水平,提高研究生待遇。
继续完善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深入推进招生指标分配改革,垂直进行指标分配。圆满完成本年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任务。积极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且成效显著,2017年启动了省内部分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举办了2017年暑期夏令营,进一步提高了实验室的影响力,2018年报考人数大幅增长。本年度新招收硕士研究生41人,博士研究生7人。本年度共毕业硕士研究生36人,博士研究生2人。获得1篇省优秀硕士论文。
8.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2017年8月9日下午,实验室举行河南大学“材料一流学科”建设战略研讨会。中科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科院理化所江雷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教授,原国家基金委化学学部副主任梁文平教授以及其他12位国家杰青在内的专家把脉材料学科建设,为材料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学科建设确立指导思想和实施路径。
与物理学院通力合作,完成了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的发展规划;参与完成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纳米材料与器件学科群”中期检查工作;完成了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上述两个学科学位点的合格评估工作。
9.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
本年度实验室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实验室人员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邀请和接待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来访,包括:韩国汉阳大学(hanyang university,Korea)物理系的Jun-Hyung Cho(赵俊恒)教授,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国家杰青、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许小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闵泰教授,中国海洋大学“英才工程”第一层次特聘教授唐群委教授,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程树英教授,国家杰青、东北师范大学朱广山教授,国家杰青、国家能谱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国家杰青、中国地质大学夏帆教授,苏州大学迟力峰教授,国家杰青、苏州纳米所王强斌研究员,国家优青、华东师范大学陈时友教授,国家纳米中心周二军研究员,国家杰青、东南大学顾宁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冯传良教授等。
8月7-9日,河南大学建校10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第九届先进功能界面材料研讨会”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包括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科院院士江雷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加强了与相关专家的交流,为后续的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月8-10日,由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三届材料化学亚太国际会议(APCCOM -2017)”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70多家科研单位及高校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中科院理化所佟振合院士、江雷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院士,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Shengbai Zhang教授,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副主任梁文平教授,以及一大批国内外活跃在相关领域的国家杰青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有效地加强了实验室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学术影响力,将对实验室的后续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10.党建、工会等其他工作进展顺利
实验室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网站不断完善,宣传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进一步改善了教职工活动场地条件。党建、工会工作进展顺利。
11.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实验室用房严重不足;
2)创新运行机制及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目前实验室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化实验室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需要建立更细化和更具操作性的制度,使实验室研究方向进一步集中,更有效促进科研人员的协作、考评和分流;
3)各项制度的实施落实需要进一步强化;
4)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的引进依然困难;
5)随着实验室平台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无相关专业学院(材料学院)相互依托问题日益凸现;
6)经费投入不足。急需推进QLED研发平台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需要较大经费支持。
2018年工作要点
1.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全面启动“高效显示与照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要求和建设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为完成两年的建设任务,强力推进相关工作。
2.平台建设
强力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审批工作。
3.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器件的研发
加快推进QLED研发工作,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协作,加快研发进程。
4.标志性成果建设
做好国家重点项目申报的布局和准备;
建立有效制度,责任到人地强力推进以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高档次论文、重大科技转化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建设。
5.加强实验室各项考核工作。
6.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工作。
7.加强特色学科群建设工作,助推双一流学科建设。
8.全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9.继续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实验室风气,强化团结协作。
10.继续关心教职工的工作生活,营造以人为本的科研环境。
11.争取学校支持,解决用房紧迫问题。
12.争取学校支持,解决工程中心、QLED平台等建设经费问题。
13.争取学校支持,推进材料学院设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