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赵伟利教授课题组在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发表了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染料的传感器通过比率荧光成像检测药物诱导肝毒性中过表达的过氧亚硝酸盐的研究论文


来源: 河南大学纳米科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日期:2021-11-23   浏览次数:

近期,赵伟利课题组在小分子荧光探针检测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Diketopyrrolopyrrole-based sensor for over-expressed peroxynitrite in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via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imaging”为题,在国际化学期刊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SCI一区,IF = 7.46上发表。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nb.2021.130992



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早期诊断和检测对于肝损伤患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肝脏中过氧亚硝酸盐(ONOO‒)水平的上调与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产生的肝损伤密切相关。我们构建了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DPP)的比例式荧光探针(DPP-DH-PDPP-DEG-P),用于检测和成像ONOO‒。其中,二乙二醇单甲醚链修饰的探针DPP-DEG-P展示出更高的信噪比(2750倍)和更低的检测限(3.5 nM),用于追踪溶液中的ONOO‒。生物相容性更好的烷基链修饰的探针DPP-DH-P通过比率成像以高信噪比(20倍)成功监测LPS/IFN-γAPAP诱导的肝细胞中ONOO‒的浓度波动。此外,该探针还可用于评估谷胱甘肽对DILI的修复作用。我们意外地发现探针DPP-DH-P及其与ONOO‒反应后的产物DPP-DH分别靶向溶酶体和线粒体。基于APAP诱导ONOO‒的浓度变化,我们观察到DPP-DH-P和生成的DPP-DH从溶酶体扩散到细胞质中,而DPP-DH由于内源性过量ONOO‒的影响而不再靶向线粒体,这些结果间接反映出细胞器功能障碍。这项工作将加速对DILI发病机制的更深入理解,为DILI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工具。

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王楠楠和硕士研究生王瀚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

 

【上一篇】:蔡国发教授、贾瑜教授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Lee Pooi See教授及合作者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基于钨青铜型双金属氧化物的电致变色储能器件

【下一篇】:程纲教授课题组在Nano Energy上报道通过集成摩擦电等离子体和气体离子栅石墨烯晶体管的自驱动人工突触机械触觉传感系统

微信订阅号

地址:中国郑州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开封河南大学金明校区

邮编:475004 电话:0371-22357375 E-mail:lb02@henu.edu.cn
研招办电话:0371-22687369

河南大学纳米科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蓝创科技